娄继周
《红楼梦》闻世以来,读者无数,影响深远,爱好者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形成了日益广大的显学‘’红学‘’及其队伍。红楼梦的作者、版本、本事、原型、艺术、方言等等都成为红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但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观察研究《红楼梦》的尚不多见。笔者研读多年,提出了《红楼梦》的原作者可能是明末中州名士张民表(字林宗)的观点。(见2015年7月15日《开封日报》本人著《石破天惊说红楼》)本文试图从《红楼梦》里的河洛文化角度论述该书的作者可能是中原人的概念。
凡认真仔细通读过《红楼梦》的,应该不难发现,书中的河洛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贯穿始终,并且是书里极为重要的‘’石头故事‘’发生与发展的地域背景。研究书中的这些文化元素和信息,对于正确解读《红楼梦》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现撮要述录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女娲补天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然后携那顽石)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后有个空空道人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将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即《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这就是作者描写的石头记也就是后来的《红楼梦》的来历,却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开始下笔,无疑增加了书的神秘感。
众所周知,女娲补天是个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神话的发生地在上古世纪的‘’中国‘’,即今天的中原地区。神话的典籍出处《山海经》、《列子》、《淮南子》等都是古代河洛文化典籍的代表性著作。《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在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而书的作者列子正是郑国原圃即今天河南郑州人,与张民表同故里。张民表自称原圃猎徒,其诗集就以《原圃集》命名。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而民间传说,女娲补天的地方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这里至今仍可见许多五彩石,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女娲补天神话之乡。而济源与洛阳隔河相望,也属于河洛文化之区。
所谓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红楼梦作者借助神话虚构的地名,原型地域虽难确考,但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化渊源来自于中原河洛文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北邙山
《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在街上,遇一僧一道,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此语大有深意。试想,作者既然借道人之口说二人在北邙山会齐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则作者心目中的‘’太虚幻境‘’自然距离北邙山不会太远,当属中原河洛地区吧。
北邙山,在现实中确有其地,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岸边之邙山,又叫芒山。这里是魏晋时期许多皇帝和王侯将相的墓葬之地。唐宋以来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后来又常用来泛指墓地。其实,在《红楼梦》里北邙山就是坟墓的象征或代称。在该书本回破足道人口中所念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句中的荒冢正是北邙山的生动注解。接着甄士隐解说好了歌,其中一句‘’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也是这个意思。
该书第六十三回借邢蚰烟之口,说,妙玉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她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这里的土馒头也是荒冢的意思,或北邙山的意象。
巧合的是,张民表《答周减斋》札中也有‘’记得前修有言,只管嚷嚷甚磨(什么),二十年后各各有一土馒头在。‘’之语。似乎张氏文化对土馒头的意象也是甚为深刻!
三、洛神
洛神即洛水(河)之神,与黄河之神(河伯)同为河洛文化中的水神,古籍多有记载。但让洛神真正出名的,还是三国曹魏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赋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一个永恒的洛神艺术形象。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写贾宝玉到水仙庵偷祭金钗。宝玉说:这水仙庵里面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虽是泥塑的,却真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同映朝霞‘’之姿。宝玉不觉滴下泪来……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两大文化渊源,一是河洛文化,二是长江流域文化,两者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元素符号。河洛文化里有河神洛神,长江文化里也有江神即江妃。
试想,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所谓出生于长江之畔南京的曹雪芹的话,书中所写的水仙庵里面供奉的水仙应该是江神,何以要把洛神供在里边?要知道书中神话人物的意象,都有作者的寄托在里面。所谓以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磊块也。无独有偶,张民表《原圃集》里《松江见牡丹》诗中有句‘’休夸罗绮吴宫好,试把江妃比洛神‘’,说明洛神与江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我想,在书中念念不忘洛神的作者,也许应该是中原人或者说是河洛人吧。
四、牡丹
牡丹,作为今天洛阳的市花和代表性文化符号,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的。隋唐以来,洛阳就盛植牡丹,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植赏牡丹为尚。民间传说,唐时武则天将牡丹仙子从西京长安,贬到东都洛阳,虽然荒诞不经,但牡丹自唐代兴盛于洛阳,则是不争的事实。遍览《全唐诗》,吟咏洛阳牡丹的诗篇比比皆是。到了宋代,洛阳牡丹又引种且兴盛于汴京开封,象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还著有种植观赏牡丹的专著《牡丹谱》。到了明代,开封周藩王府更是喜种植观赏牡丹,不但著有《牡丹谱》,周宪王朱有燉还创作有杂剧新编《洛阳风月牡丹仙》、《天香圃牡丹品》、《十美人庆赏牡丹园》等反映牡丹题材的作品。更有意思的是,开封周王的牡丹园即以‘’天香圃‘’命名,令人想起《红楼梦》里的天香楼来。
牡丹的意象,在《红楼梦》这部书里也有直接的描写和表现。该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诸钗行酒令抽签占花名。宝钗先抽得签,上画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之语。……最后林黛玉抽的芙蓉签,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妙极。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
这回花签上的诗句,都是引唐宋诗作。作者借此巧妙地把抽签人的性格命运隐寓其中。其情节安排,谁抽何签,谁与谁同饮,谁又陪谁等等,都是有意为之。而以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比作大观园里艳冠群芳的薛宝钗,自然也不是作者的随意安排。
五、三生石
按《红楼梦》第一回所说,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先后脱胎下世为人,引出一桩风流公案。绛珠仙草是林黛玉的前身,神瑛侍者是贾宝玉的前身,宝玉出生时口中所含灵通宝玉则是一僧一道夹带投世的顽石蠢物的幻化。《红楼梦》通篇故事主要就是围绕着他(它)们之间的爱恨悲剧而曲折离奇发展的。
虽然‘’西方灵河‘’的原型有待考证,但三生石的故事确有出处。那故事起源发生地就是唐代洛阳的惠林寺。据唐代文学家袁郊(字之仪,又字子乾,蔡州郎山即今河南确山县人)的《甘泽谣.圆观》记载,唐洛阳惠林寺僧与皇室公卿之子李源是患难忘言之交,相处三十年,约游蜀州。行之南浦,见有妇人在井边汲水,圆观望之而泣下,对李源说,其中孕妇姓王,是他托身之所。怀孕三年未分娩是因为他没到这里。今日既见,即命所归。十二年后秋月夜,将托生到杭州天竺寺,与李相见。
后十二年秋八月,李源到杭赴约。见天竺寺前有牧童歌《竹枝词》,正是圆观模样,即上前问询。牧童对曰:真守信之士,然我与你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修得正果,即可相见。李源见无由叙话,望之潸然泪下。圆观又唱着竹枝词渐渐远去。刚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三年后李源拜谏议大夫,又一年,身亡。
上述圆观投胎托生的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三生石虽成就于杭州天竺寺,但它的源头在洛阳,即三生石畔旧精魂的前身圆观是洛阳高僧。二是圆观投胎后与李源相见相约在十二年后,而十二在红楼梦里是一个最神秘的数字。
这一切,也不会是偶然的。
六、潘安与子建
文学作品中的潘安,即潘岳,是西晋著名的美男子和诗人。因字安仁,后世文人为诗词格律和行文之便简称潘安,遂称定格。子建即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魏国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能七步成诗,世称才高八斗。洛阳是魏晋首都,曹子建和潘岳主要活动和影响地即在河洛地区。某种意义上说,潘安子建都是洛阳才子,文学作品中把他们二人,作为男子才高貌美的并称,是颇有道理的。
《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之口告诉读者作石头记的初衷和作者的著述观:‘’历代野史……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若至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滥淫,以致满纸潘安、子建……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亦令世人换新耳目,不比那互拉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子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关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如何?
第六十五回‘’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一节,写尤三姐看到尤二姐感情不堪之状,决心自主婚姻,道:‘’……既如今姐姐也得了好处安身,我也要自寻归结处,方是正理。但终身大事,一生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这段泣心之诉,真切表达了尤三姐的婚姻爱情观,其实也是作者的真实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尤三姐口称的三个代表性男人的著名故事,石崇斗富、子建逞才、潘安貌美,都发生在魏晋时期的洛阳一带。还有该书第四十三回贾宝玉在水仙庵里面的一段高论,都让人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历史上河洛才子在河洛地区发生的故事如此熟悉,信手拈来,多次在书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会是没有缘故的吧。
七、水月庵与蒲芦亭
笔者提出《红楼梦》的原创人是明代开封府中牟人张民表(字林宗),那么,书中有没有直接记载作者家乡的地域文化的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牟名胜水月庵与蒲芦亭。
水月庵地处中牟开封之间,西距中牟二十五里、东距开封三十五里的汴洛驿道旁,在今天中牟官渡镇仓寨、韩庄和小李庄三村之间。天启二年,开封周藩王朱恭枵为僧人淡如和尚修建。据清乾隆、同治中牟县志记载,一日周王夜梦水月争辉,有僧来府。次日淡如至,果如梦中之僧。周王遂在淡如栖止地中牟池家坟大建丛林,名水月庵,而由淡如主持。中牟名士张民表为庵题写匾额并撰《创建水月庵记》,天启四年,又作《水月庵命名记》。清初顺治四年,开封知府周荃(字静香,号花溪老人,苏州人)作《水月庵记》,并为庵施田数顷。顺治七年,河南副使鄢陵人郑二阳亦作《水月庵记》,一时水月庵名声大噪,达官贵人名人雅士或到此游览停息,或来此唔僧参禅。明末清初名人,象丁耀亢、王士祯、沈荃、陈爌、许菼、张学林、谈允谦、鄂顺安等都在此留有诗作。这座中原名刹至到民国中期,冯玉祥督军河南破迷信打神胎时才被拆毁。后来又被百姓重建于仓寨村,至今遗址和张民表所题石匾尚存。
在《红楼梦》里,水月庵又叫馒头庵,多次作为人物场景出现。如第十五回‘’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第七十七回‘’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第九十三回‘’水月庵掀翻水月案‘’,等等,所写事件情节对刻画书中人物和推演故事发现都有重要作用。
蒲芦亭也是中牟明清时期的名胜。为万历年间中牟县令南直隶临城进士、一代廉吏乔璧星所建。亭在南湖(又叫南陂)之中,之所以命名蒲芦亭,出自《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蘆也‘’之意。这里湖水与附近海子河、渔津渠等水域相通,水植荷花,岸列垂柳,风光宜人。邑先贤张民表与王损仲、周亮工、闵伯宗等名士常在此泛舟雅集,饮酒赋诗。张民表有别墅‘’榴园‘’也在附近,弟子周亮工曾随其在此读书。许多外地达人名士先后慕名而来,拜访张林宗,或在其死后追慕凭吊。葛震甫、王士祯、周亮工、乔璧星、张民表、韩荩光、曹之锦、蔡玄龙、冉觐祖等明末清初历史人物都有诗咏。清初康熙雍正年间知县韩荩光、魏士健等先后重修,后来才废。周亮工《渡河望中牟读书处》:圃田郭外苇芦新,艇子从人泛早春。记得南陂榴园事,廿年不敢怨风尘。王士祯《蒲芦亭》诗:南郭孤亭野水滨,菰蒲猎猎水粼粼。林宗未远风流在,不愧名亭是垫巾。最为著名。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写诸钗从四书中制谜,相猜取乐。李纨出一谜语:一池青青草何名?湘云猜道,这一定是蒲蘆也。也让人相信,写《红楼梦》这部书的,应该是对河南开封府中牟的地理风物十分熟悉的人。
总之 ,仔细检阅《红楼梦》,书中有关河洛文化的的印记远非这些。而仅就述及的这些文化符号和信息,就已经可以让人对这部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结论产生怀疑,而相信这部奇书的作者可能是中原人的观点了!
2020.06.15于中牟老城慕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