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梗赏析网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钱币的神秘面纱

08-21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钱币的神秘面纱


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因其形象得名,重2-4克。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又称鬼脸钱,与蚁鼻钱均为宋以后的习称。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楚国还有一种货币叫卢金,以黄金打造而成,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而且也是世界最早的黄金铸币之一,含金量为94%-95%。

战国时赵国十二朱三孔布币

三孔布是战国晚期赵国原中山国境内铸行的一种货币。因为其外形为圆首、圆肩、圆足,又有三个孔所以后世称为三孔布。铸行年代约在公元前244年至前222年之间,后来因秦的进攻,铸造三孔币的城邑被攻占。

所以,由于铸造时间短,铸额少,现存世者极少,成为先秦货币中极为珍贵的布币

战国时燕国尖首刀币

战国尖首刀币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燕国,主要集中在河北中部(原燕国境内)。燕国也是刀、布并行的国家,但布币远不及明刀流行,仅是为适应与通行布币国家的商业交往,在部分地区少量流通,出土不多,往往与明字刀共出。

已知燕国铸行的布币铭文有“襄平”、“平阴”、“陶阳”、“益昌”“广昌”)、“封化”(韩刀、市匕)、“右明司镪”(右明新货)“宜平”“阳平”等数种。

春秋时期晋国怂肩尖足空首布币

晋国的货币主要为耸肩尖足空首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1979年河北平山县出土了46枚叠放整齐的耸肩尖足空首币。

战国时期魏国布币

魏国在战国时是一个强盛的国家,李悝变法时,魏国的货币经济就已经十分发达。魏国在晋国空首布的基础上,铸造了平首布。既平首、圆肩、方足、圆裆、平背,面文“梁二釿”三字倒书。"梁",战国时魏邑,地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至新绛县一带。“二釿”是两个货币单位,以一当“一釿”之二,比价而行。

春秋时期秦国方孔半两钱

秦的铸币最初形态是圆形圆孔,战国中期布币、刀币、蚁鼻钱都已风行六国,秦国铸币稍晚。

但却可以综合其它六国铸币的优缺点进行最佳的选择:圆形无边,不易磨损;中间有孔,便于贯穿;体积不大,利于流通

秦献公秦孝公时开始铸造圆形圆孔钱,到秦惠文王才开始铸圆形方孔半两钱。至于为何是这种形状,除了长期实践的选择,还与战果中期流行的"天圆地方"观念有一定关系。

秦惠文王时的铸钱只标了面值而没有标地名,也意味着不许地方郡县和私人铸钱,明确了王室专制制度。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统一法了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参考资料:

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泰山石敢当的摆放方法和作用

巴西龟能长多大 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