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刚”款青玉合卺杯,明,高8.3cm,口径5.8cm。
玉兽面纹匜杯,明,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
玉双管式笔插,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清宫旧藏。
玉卧兽形砚滴,明,长12.7cm,宽6.5cm,高5.1cm。清宫旧藏。
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清宫旧藏。
玉九螭璧,明,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清宫旧藏。
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0.9cm。清宫旧藏。
玉八仙纹执壶,明,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清宫旧藏。
白玉兔形佩,明,长4.8cm,高2.8cm,厚1cm。
佩白玉质,玉料表面略有麻坑点,圆雕一兔,圆眼,回首,口衔灵芝,灵芝镂雕。兔耳相交,中套一圆环,可悬挂。玉兔前腿前伏,身上毛纹竖立,回首之态显得十分机敏。此器雕琢简洁明快,抓住了白兔回首的那一刹那神态,惟妙惟肖,极具动感。
兔子在人们心目中常是机灵敏捷的象征。明清时期,玉雕设计中常常又让兔子口衔灵芝,灵芝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义。
白玉镂雕蟠龙炉顶,元,底径3.7cmX5.3cm,高4.8cm。
玛瑙单螭耳杯,明,高6.8cm,口径9cm。
杯为花玛瑙质地,灰白色玛瑙中有黄褐色斑纹。器为不规则圆形,一侧凸雕一螭龙为杯柄,螭的双前肢及嘴均搭于杯的口沿上,下肢及尾部与器外壁浅浮雕的桃花枝叶相互连接缠绕并形成器足。底部琢阴线“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
此玛瑙杯的形制为明代的制式,雕琢技法为明代琢玉技法,款识应为清乾隆年间后刻。
青玉竹节杯,明,高10.5cm,口径7.5-3.9cm。清宫旧藏。
此杯用料为新疆和阗产的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节上琢有谷纹。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发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创新型。此杯造型独特,选材精细,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的作品。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径4.2cm,底径3.8cm。清宫旧藏。
花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充满了文人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原藏清宫南库。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茶晶产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高11.5cm。清宫旧藏。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明,长5.5cm,宽3.5cm,厚1.4cm。
玉饰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作品背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从造型判断此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玉兽纽夔龙纹樽,明,通高11.2cm,口径6.2cm。清宫旧藏。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北京地区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明,高12cm,口径3.2-10cm,足径4.5-7.1cm。清宫旧藏。
杯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饰6组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杯的一侧透雕凸起的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杯有椭圆形足。
此玉杯所饰夔纹及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玉条纹兽耳簋,明,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清宫旧藏。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器身两面图案相同,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8.5cm,足径4.9-6cm。清宫旧藏。
作品为方柱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相同。中部为觚腹,四面微外凸,饰变形蝉纹,花纹与觚颈纹饰相呼应。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觚的四角饰有镂雕的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玉寿鹿山子,明,高14.8cm,宽9cm。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青玉十二生肖——龙,明,通高4.3cm。
白玉十二辰——兔,明,高4.5cm,宽3cm,厚1.7cm。
玉质洁白莹润,十分细腻。器型立体圆雕,兔首人身。玉兔杏眼,尖嘴,嘴分瓣,耳后搭,身穿交领衫,腰中束带,坐姿,右手持折扇,左腿支起,左手肘放在左腿膝盖上高举,呈持握状,但手中无物,可能原有它物后脱落。清代类似十二辰的卯兔坐像为右手持扇,左手持树叶。这种摇扇玉兔形象好似一副古代书生的神态,悠然自得。整器抛光精亮,滑润可爱。
古代生辰系统中,清晨5-7时为“卯”时,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玉兔因是月亮的代称,所以就同卯时搭配,常称为卯兔。
青玉带皮异兽,明,长8.2cm,高4.1cm。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明,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
青玉鸳鸯卧莲云龙柄执壶,明,口径9.7cm,底径7.6cm,高15.6cm。
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明,口径13.9cm,高8.8cm。
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明,通耳高117cm。
青玉乳丁纹圭,明,长20.2cm,宽6.2cm。
青玉执壶,明,高23.2cm,口径5cm ,足径6.4 X 8.4cm。
青玉略灰,有褐斑。鱼粱,S形执柄上端粘嵌小圆钮。两腹心形开光内分别镌刻阴线双钩“福”、“寿”二字。器底清代加镌隶书“嘉庆年制”款。
与此相类的执壶造型在明初金器上即已出现,并一直沿用至清,盖钮和执柄上端小圆钮间通常系以金链。此青玉执壶的造型当仿自金器。
青玉“一团和气”插屏一对,明,径8.8-8.9cm,厚1.4-1.5cm。
“一团和气”语出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明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一年后绘制《一团和气图》并赞。《一团和气图》乍看似一人,实则描绘了惠远法师、陆修静、陶渊明三人。此图体现了明宪宗朱见深希望三教合流、和睦相处、朝野安定、国泰民安的思想。明、清时期,以《一团和气》为题材的风俗画也颇为流行。
白玉卧虎,明,长5.6cm,宽2.2cm,高1.1cm。清宫旧藏。
用宽深的斜坡线条表示身、尾斑纹的虎形玉雕作品始见于湖北天门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历商、周而不衰,汉、元时期偶见于虎钮印章,其后至明、清均甚为稀少。考古出土的虎形玉雕均较薄小,多用作佩饰。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鸭之作多出新样。
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黄玉三羊尊,清,高14.2cm,口径7.6cm,底径6.8cm。
三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绘画中也往往以“三阳开泰”为题作为岁首称颂之辞。但黄玉雕三羊尊这样的器物却非常少见。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笔插高10.4cm,长15.8cm,宽5cm。清宫旧藏。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清,高4.8cm,口径分别为3.5-6.5cm和 2.6-5.9cm,底长19.4cm。
寓意“三阳开泰”。
水丞属文房用具,可贮水,以备研墨、洗笔之用。
白玉卧羊,清,高5.8cm,长10.2cm。
此羊白玉质,玉质上佳,无杂质,莹润如凝脂。
清代玉羊与前代风格略有区别,着重于动态的表现,且比前代更加写实,造型准确,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现。
玉羊首觽,清,长5.5cm。
器身细长似锥,其上琢刻绳纹。此器为清代仿战国玉觽的造型。
青玉三阳开泰,清,高9.5cm,长18.2cm,宽10.5cm。
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
青玉明宣宗谥册,宣德十年(1435年),长24.7cm,宽9.6cm,厚1.1cm。
谥册10片,黄织金缎将10片连接。每片均是4条拼成,册第1页和第10页各刻四条描金龙,第2-9页刻谥文,内有:孝子嗣皇帝臣祁镇(正统)谨再拜稽首,描金字。因明宣宗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去世,按规定:皇帝去逝的第二年才称下任皇帝年号。所以,此册为正统即位时上谥,但仍称宣德十年。
由皇帝尊号、谥号、庙号、年号、陵寝号等构成的名号系统,一般认为源于周朝,秦废之,自汉朝恢复后始终延续,并形成了一整套制度。谥法就是通过对死者的道德功业进行评价起到抑恶扬善、维护封建礼制的作用。
青玉天鸡熏炉,清,高9.7cm,口径6.5cm,足径6.5cm。
天鸡昂首直立,羽翼开张,背部紧贴炉体。熏炉出烟口盖有圆形16孔玉片,足部有3透孔,以供穿系。足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填金四字款。
关于天鸡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鸡皆随之鸣。”
此熏炉既可用于陈设,又可在炉内焚香,以起到清新室内空气的作用。
青玉天鸡尊,清,高21cm。
背负一方口尊,尊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这些虽为商周青铜器的常见纹饰,但在此器上的表现形式均已脱离古法,实属新创。
天鸡毛羽的雕刻彰显有致,刀法粗犷古朴,为清代玉器之佳作。
水晶天鸡尊,清,通高14.2cm,口径2.3-3.6cm。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青玉异兽砚滴,清,高9.3cm,长16.5cm。清宫旧藏。
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青玉竹节小镇纸,清,长6.9cm,宽3.9cm。清宫旧藏。
玛瑙花鸟纹小插屏,清道光,长9.5cm,宽8.3cm,厚1cm。清宫旧藏。
背面阴刻隶书道光帝御制“探梅诗”:
何处寻芳信,前村消息来。
一枝依绿竹,几点逗苍苔。
影细因风瘦,心清待雪开。
春敷千万树,庚岭好音回。
末署“臣琦善敬书”,并阴刻篆书“臣”、“琦善”两印。
清代插屏用料多为白玉、青玉和碧玉,玛瑙料较罕见。
玛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径2.4-3.2cm。清宫旧藏。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高4.7cm,长9.3cm,宽6.9cm,口径1.35cm。清宫旧藏。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艺中常有此种“太白醉酒”题材的作品。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径7.4cm,足径7.4cm。清宫旧藏。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清,高4.5cm,口径11.3-7.9cm。清宫旧藏。
此杯造型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为花叶状,于清丽素雅中又显出富贵之气,当是清代御用之饮酒器。
青玉瓜棱执壶,清,高26.7cm,口径5.6cm,足径7cm。
此壶玉质莹润,工艺精细,为痕都斯坦玉器风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现于汉地,首见于清乾隆时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注重选材用料,讲究造型变化,成器胎薄体轻,装饰纹样繁密,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由于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其对清宫玉作和民间玉肆的琢玉技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宫旧藏。
羊字通“祥”。古代“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为“吉羊”为“吉祥”之意,所以从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饰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宫翊坤宫。为乾隆时期的珍品。
黄玉琴式镇纸,清,长12.9cm,宽3.2cm,厚1.3cm。
镇纸黄玉质,古琴造型,总体比例略宽。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
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清,高4cm,长10.5cm,宽5.5cm。清宫旧藏。
镇纸黄玛瑙质,凫式造型,凫口衔灵芝。此器碾琢精致,其凫毫发毕现。
凫泛指野生禽类,灵芝寓意长寿健康。古代文人置于文房书案上的文具往往追求自然生趣,而宫中清供之纹饰又多取吉祥寓意,本器兼备这两个特点,加之材质珍贵,一望而知为宫中文房用具。
白玉雕竹形臂搁,清,长13.1cm,最宽4.6cm,厚1.3cm。清宫旧藏。
青白玉五子笔架,清,高4.6cm,长12.5cm。清宫旧藏。
青玉把莲水虫荷叶洗,清,高7.1cm,口径8.7-11cm。清宫旧藏。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清,高2cm,水丞口径1.4cm。清宫旧藏。
青玉叶式笔掭,清,高0.8cm,长14.5cm,宽9.5cm。清宫旧藏。
青玉双龙纹水丞,清,高6.9cm,长13.1cm,宽11.7cm,口径4.1cm。清宫旧藏。
水丞青玉质,圆形,口内空。器腹外浮雕云纹和双龙戏珠,二龙首皆伏于器口外沿。器外底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攻肖周人雅,形摹韩氏辞。云疑旉叆叇,龙亦作之而。
抚手欲生润,澄怀足养怡。还如应真钵,祝可现莲蕤。
款署:乾隆甲子仲春,御题。后附阴刻篆书“古香”、阳刻篆书“太朴”二闲章。
青玉三鹅笔架,清,高5.2cm,长12.8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玉质,三鹅相连形,各衔谷穗、花枝,鹅腹下饰小浮萍。
“三鹅”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骑。中国古人对洁身自好、风度翩翩的鹅亦颇喜爱,古代以鹅为题材的工艺品为数甚多。此青玉笔架碾琢精良,玉色洁润,鹅之形丰满柔美,且衔谷穗、花枝,当是寓岁美年丰之意。
青玉卷书式墨床,清,高1.6cm,长7.2cm,宽3.3cm。清宫旧藏。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清,高6.3cm,长13.4cm。清宫旧藏。
青玉天鸡熏炉,清,高9.7cm,口径6.5cm,足径6.5cm。
熏炉以青玉雕琢而成,呈圆体罐状,器外等距离分布3只天鸡。天鸡昂首直立,羽翼开张,背部紧贴炉体。熏炉出烟口盖有圆形16孔玉片,足部有3透孔,以供穿系。足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填金四字款。
关于天鸡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鸡皆随之鸣。”
此熏炉既可用于陈设,又可在炉内焚香,以起到清新室内空气的作用
青玉兽面纹花觚,清中期,高18.3cm,口径7.8×4.4cm,足径5.6×3.4cm。
此器仿青铜觚造型,青铜觚盛行于商代中、晚期,是一种饮酒用具。清代,玉器、瓷器、珐琅器等手工艺品中都有受青铜觚的启发而制作的觚类器物。清宫廷的玉器中此类造型的用品有些还内衬铜胆或纸胆,上有几个一组的孔洞,可用于插花。
此器造型秀美挺拔,纹饰精细工整,有青铜器纹饰的质感。
碧玉双孔瓶,清乾隆,高22.5cm,口径4.9cm,底径10.7×7.3cm。
器底熊之腹部阴刻“大清乾隆仿古”隶书款。
谷纹、勾云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使用较多,蝉纹多出现于商末周初的青铜器上。此件玉瓶借鉴了古代器物的装饰纹样,鹰、熊是传统的纹样,以其谐音寓意英雄,指有胆、有识、有能的杰出人物。
青玉夔龙纹爵,清乾隆,通高12.7cm,杯口径4.8×11.6cm,足距4.6cm,盘口径14cm,足径9.8cm。
盘下具四垂云足。盘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款。
爵杯仿自商周青铜爵,所饰纹饰也多出自古彝器,但其下所具的托盘具有清代特点。清乾隆时期,在玉器、瓷器、珐琅等多种手工艺品中都可见到此种形制的仿古爵杯。
黄玉兽面纹盖尊,清乾隆,高16.1cm ,口径4.9×3.3cm,底径3.4×5cm。
足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款。
清代宫廷的仿古玉器中黄玉质地者不多见,此器的几种纹饰均仿自商周青铜器纹样,且雕刻得极为精细。
白玉寿字出戟方觚,清乾隆,高24.5cm,口径8.9×8.3cm,足径6.7×6.4cm。
颈、足饰蕉叶纹和雷纹,腹饰饕餮纹。颈、腹、足部均饰八出戟,戟面上刻篆体“寿”字。口内四周刻楷书乾隆御制诗:“和田贡美玉,量质制成觚。无取俗时样,教摹博古图。圜方品殊矣,饕餮戒存夫。久弗为饮器,簪花佐咏娱。”末署“乾隆乙巳,御题”款,并琢“会心不远”、“德充符” 篆书阳文印两方。乙巳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
此器材质为和田玉,玉质温润,造型古色古香,纹饰精美,戟面所刻“寿”字多达百个,并有吟咏此器的御制诗题刻,其历史、艺术价值颇高。
碧玉仿古觥,清乾隆,高18.7cm,口宽7.4cm。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铜器的饕餮纹觥,玉质的墨绿色很自然的呈现着青铜銹斑的色泽,是造办处的精品。
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玉作”制造的范围,以玉为主,同时包括一切需要砣工制造的物料,如玛瑙、碧玺、翡翠等。当时的许多城市也有玉匠,如苏州、扬州和回部地区均是高手集中地。乾隆时期扬州市场上曾出现大量玲珑剔透的玉器。当时的监政和织造把这种玉器作贡品,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十四日,曾有一道谕旨给扬州监政和苏州织造,大意是说此后务须严行禁止不准再镂雕这类玉器。因为凡是容器,镂空之后没什么用处,即使不是容器,通体玲珑则玉质的美完全消失了。
这道谕旨很切中当时玉器制造的时病。这里所介绍的碧玉觥是养心殿造办处造的所谓杜奇归朴的器物,是属于纠正时病的器物。
黄玉三阳开泰双连盖瓶,清乾隆,通高10.8cm,宽17.5cm。清宫旧藏。
瓶底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人们时常将羊之名附会人事祸福,如“羊祸”、“悬羊头门上,除盗贼”,又以“羊”与“祥”相通,将“吉祥”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加之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相关,因此,以羊作装饰多为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
此器选用上好名贵的黄玉精雕细琢,并有“乾隆年制”的款识,不失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案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清宫旧藏。
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
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
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
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
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
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
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
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
桐荫仕女玉山,清乾隆,长25cm,宽10.8cm,高15.5cm。
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阴刻乾隆御制诗、文各一。诗云: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簷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及“乾”、“隆”印各一。文曰:“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末有“太璞”印。
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