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接竿,竿竿上鱼!”
“饵料测评,大鱼狂口!”
你有没有刷到这样的视频?一个大师接过钓友的鱼竿,经过简单的调试后就可以连杆上鱼;把某款饵料放到岸边,鱼跳到岸边疯狂吃饵。
但就是这种打破钓友认知的节目效果,往往可以把很多钓友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野钓只要做好这三件事情,鱼获自然并不会少。
“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情”,无论你的窝子打在什么地方最终都会被鱼所吃掉。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那么不管你钓什么地位置,只要有鱼最终都能钓到。
鱼的洄游性:
鱼类受到生理需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会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根据生长周期、水温、环境因素影响,鱼类会不断在几个区域进行往返。所以在野钓时并不是钓点里没鱼了,而是鱼恰巧“出门了”。
“鱼类洄游是否要更换钓点?”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必要,作为鱼类指定的生活环境依旧会有鱼类返回水域觅食。同时如果鱼类回游,也刚好正是我们爆护狂拔的时候。所以蹲守是我们钓鱼必不可少的经历,不要因为暂时性的低潮而轻易的放弃一个钓点。
“钓鱼不打窝,钓的也不多”,打窝诱鱼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过程。通过饵料的气味,将一定范围的鱼类吸引到钓点附近。打窝一般分为:
长期窝/短期窝:
一.长期窝:
适合长期守钓,一般使用玉米、田螺等溶解速度慢的食材。通过连续10-20天不间断打窝,让钓点形成鱼类稳定的进食区域。
二.短期窝:
适合短期速钓,一般使用饵料、颗粒等雾化速度较快的人工窝料。使用散炮等在水中快速雾化的饵料,通过窝料在水中持续雾化快速吸引周围的鱼类。
长期窝/短期窝各有长短:长期窝溶解速度慢,但一但形成钓点会成为鱼类定时摄取食物的固定位置。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数量都会优于短期窝点;短期窝点则雾化速度快,能快速吸引周边的鱼类。但由于过于临时性、短期性,很少会遇到大鱼进窝。
你有没有遇到过小鱼闹窝的情况?很多钓友在打窝后经常会因为杂鱼闹窝出现信号混乱、饵不到底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包饵或大颗粒的饵料,避免小杂鱼闹窝的情况。
包饵/大颗粒:
一.包饵:
通过使用散炮等雾化速度较快的饵料,将真正的主饵包在中间。通过在水中分散小鱼的注意,从而保护之中的饵料。不仅能有效的避免小杂鱼,还能起到一定的诱鱼效果。
二.大颗粒:
通过使用玉米、螺肉等颗粒较大的饵料,增加饵料的比重。饵料入水后快速下沉,其大颗粒让小鱼无法进食。不仅能有效避免小杂鱼,还能有效的留住窝点大个体的鱼类。
散炮抽窝信号频、效果快,但是频繁的抽窝会导致小鱼大量进窝。小杂鱼不仅会影响钓鱼人的信号,在窝点点内还会造成拥挤、大鱼我无法抢食物的情况。所以逐渐降低抽窝的频率,等待警惕性高的大鱼进窝。
信号不断,大鱼迟迟不肯进窝?如果你的信号一直都是一目、两目的信号,那你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你的饵料味道太重,引起了大鱼的警惕。
大体积的鱼类对香味有一定的警惕性。有的时候并不是它没有来到你的窝里,而是来到窝点后没敢吃。所以在使用饵料时(夏/秋),使用天然且气温较淡的饵料能极大的降低鱼对饵料的警惕性。
你在刚学钓鱼时有没有被其他人强调如何调漂?一直被其他钓友强调“如何调漂才灵敏?”、“如何调漂信号好?”但在野钓中当你学会钓漂后,老钓鱼人往往都会选择钓顿。
更精准的判断信号;
在实际野钓中我们窝点的鱼量有限,可以说是走一条就少一条。如果使用灵敏的钓法一但抓口不准确,会非常容易惊扰到窝里的鱼类。同时由于野钓鱼类品种较多,单一的灵敏钓法并不足以支撑对多种鱼类的抓口。
钓顿的另一个优点则是降低鱼类的警惕性。由于钓顿一般是双钩躺底的方式,鱼类在吃饵的过程中不会感受到铅皮的拉力。往往在咬钩或挂嘴后才会产生信号,所以在垂钓时非常容易垂钓到体型较大的鱼类。
在野钓中我们可以通过鱼漂的下沉力度、频率等,以此判断鱼的种类或大小。使用钓顿的方式可以更好的了解鱼漂的信号,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垂钓。
为什么大师都教我们钓灵?因为钓灵会不仅让新手在钓鱼初学时能快速感受到钓鱼的乐趣,同时也能快速的去了解线组。而当我们学会简单的线组、调漂后,也应该走向更为复杂的信号、抓口阶段。
钓灵一般被应用鱼特定的钓鱼场景,如针对个别鱼类的钓鱼竞技、比赛、黑坑、野钓中。新手在学会判断信号后,可以更进准的垂钓到自己想要垂钓的鱼类。
如果你感觉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更多的钓鱼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