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党瑶
北寨门
南寨门
苏羊竹马表演
民居
小巷本版摄影胡乔春
□艺辛小平
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是宜阳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也是豫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苏羊村中有个苏羊古寨,以苏羊遗址和苏羊竹马而闻名。
苏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文化堆积层达6米以上,出土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以及大量石器,距今大约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存。
◎古寨名和苏醒之羊
苏羊古寨还有个名字叫向阳寨。原来寨子有南、北两个大门。南寨门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高约8米,最上方刻着“南望华岳”四个大字,大字下方就刻着“向阳寨”三个字,时间为“民国甲戌应锺月”,字体遒劲,为工整的楷体,带有赵孟頫页的笔意,书写者不详,应该是当时的一位书法名家。北寨门同样高大宏伟,上方四个大字为“北临洛水”,大字下方应该也有三个字,是不是“苏羊寨”?遗憾的是北大门早已损毁,现在的北大门,只是在残留的北寨墙上挖开成个门的形状,“苏羊寨”三个字是不是题写在原来的门上面已很难考证了。
除南、北两个寨门外,古寨还有进寨的南、北两座石桥,应该在南、北寨门外的壕沟上。两座石桥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北石桥损毁变形比较严重,能看出来是座桥的模样,但那种凌波高架、连通沟壑的气势已不复存在。据村中老人说,南石桥是古代洛南人西至长安、东至洛阳的交通要塞。石桥古朴坚固,桥上两边分布多个造型美观的石桩,桥身南侧雕有龙头,北侧雕有龙尾,龙头保存完好,龙尾则风化严重,已看不清原本的纹路。
寨内南北道路为主街道,东西道路则多为小巷。东西走向的唯一街道叫石羊街,街西头曾立着一只羊和一头猪的石雕,汉代风采,栩栩如生。可惜,石猪被砸毁,石羊被移走,不知去向。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苏羊寨就是军事重地。现在寨中以石羊街为界分为“南营”和“北营”,在当时是军队驻扎的营地。
整个寨子又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建成的时间略有差异,寨中老人们说,西寨要稍早一些。翻看古籍,“向阳寨”这个名字古籍里没有记载,很可能是晚清或者是民国时期的名字,历时较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2014年,苏羊寨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苏羊村入选中国古村落名录,很多对文史古迹感兴趣的朋友,来宜阳就一定要去苏羊寨看一看。他们首先关注的是苏羊寨这个名字:为什么要叫苏羊寨?是不是和苏武牧羊有什么瓜葛?苏武这个人应该和宜阳没什么关系呀?怎么扯上他了呢?
村里年长的老人并不知道苏武牧羊的典故,他们回答说,苏武是什么人我们不太清楚,但这里和牧羊的关系可大着呢!在很久以前,有个牧羊人的羊群被豹子和狼群追赶到了苏羊古寨,羊群疲惫得纷纷要倒地睡去,牧羊人急得挥起羊鞭,招呼羊群苏醒,继续赶路,最终没被野兽追上。为纪念这些苏醒的羊,人们便将它苏醒的地方称为“苏羊”。从那以后,所有的羊到我们苏羊寨,晚上都睡不踏实,山上不是狼嚎就是豹子叫,它们哪敢睡着呀?被叼走命就没了!
老人们对村名的解释质朴而又贴切,苏羊寨位于苏羊村的一块高台地上,紧挨着熊耳山余脉女几山(又名花果山),数千年岁月里,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地僻人渺、野兽出没的地方。
现在苏羊寨西边有个豹子沟,东边有个狼沟,不远处还有个老猿沟,都似乎在印证村里老人的说法。
◎云中坞与千年竹马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卷十五《洛水》篇云:“洛水所经有檀山坞、金门坞、一合坞、云中坞、合水坞……”
檀山坞、金门坞在宜阳西洛宁县地界,一合坞为宜阳县的三乡街,那么云中坞呢?《水经注》又云:“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经云中坞,左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渠谷水就是女几河,从女几山中流出,“东北流经云中坞”后入洛水。《宜阳县志·古迹》注云:“云中坞,即今之苏羊寨。”原来苏羊寨还有这么一个颇有深意的名字!坞指的是一种小城堡,又叫庳城。称得上坞的地方,必有它易守难攻险要的地势和群聚生活的基本条件。苏羊古寨别名云中坞,就是因为它是一块高台地,有群居生活的条件,同时,又有防御外患的有利地形,是先民们农耕栖居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
据老人们回忆,苏羊古寨是为防御外患而建的,三面环沟,原来四面均有寨墙,墙外环沟,其中西寨墙外面是天然壕沟。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复杂化与财富的积聚,争夺和战争不可避免。苏羊寨曾经是寨墙宏伟,壕沟深邃,据记载,有些地方的壕沟宽度有18米,深度超过了7米,几乎可以和古代都市的护城河媲美了。当然随着数千年时间的推移和无数次风雨的侵袭,地貌上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了。
白云苍狗,日月如梭。苏羊寨曾经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寨里的人能搬到城里的都搬走了,能外出打工的也都走了,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苏羊寨都显得安静和冷清。只有到了重大节庆和社火期间,苏羊竹马跑起来的时候,寨里才显出蓬勃生机。
苏羊竹马,是一种民间的歌舞表演活动,和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因苏羊寨地势险峻,东、南、北三面是深沟,西为悬崖,只有南面一少部分和平地相连,易守难攻。军事家孙武、吴起选在这里驻军并操练队伍,他们用竹子编成假马,布防列队,演习阵法。后来苏羊人将孙、吴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演变成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跑竹马,流传至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将苏羊竹马列入其中。
苏羊寨的村民说,一个跑竹马的团队要数十人组成。竹马首先要用竹篾扎成马头、马身、马尾,再裱糊上色彩斑斓的彩纸,然后画上马眼、马嘴等,惟妙惟肖。表演者身着戏装,浓妆艳抹、把竹马吊在腰间,鱼贯而出,一直脚尖点地,脚下生风,模仿骑马的各种动作奔跑,时而单行、时而双列,阵法多变,阵势浩大、姿态万千、气势雄伟。
苏羊竹马是当地节日或者庙会不可缺少的节目,经久不衰,以心传和口授的方式传承。据传,跑竹马的队形“五盏灯”“七盏灯”“九盏灯”,就是“孙吴兵法”中的“五星阵”“七星阵”“九星阵”;而“单十字梅”“双十字梅”队形,就是书上讲的“四门坚守阵”和“八门金锁阵”等等。还有一种跑竹马的传奇阵法,苏羊寨的人叫“卷干馍”,表演者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像卷馍一样转圈。先从外向里转,越来越集中;再从里向外转,越来越分散。数十个表演者齐声发喊,声震天宇,气势非凡。据介绍,一场大规模的苏羊竹马表演要展示两三个阵型,耗时一个小时以上。
◎岁月的耳语是乡愁
初晴的夏日,到苏羊寨走访,下了公路,步行进入石砌的古寨南门,寨门上“南望华岳”“向阳寨”几个端庄大字,一下子就撩起心头一种久别还乡的感觉。
沿斜坡土路向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土墙青瓦的农舍,大多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在村落东北的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还找到了一个石头做的上马石,石材为花岗岩,有三级,每级的高度大约25厘米,像三级台阶状,看来这个院子曾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住处。院子的外面竖着一个石头做的拴马桩,直径大约15厘米,高约2米,很粗犷的那一种风格,只是如今已不拴马了,拴的是农家常用牲畜,桩子周围散着一些还带有湿气的牛粪。
不远处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宅院,据说宅主姓刘,是民国时期村里有名的富户,宅院建得格外讲究。前有临街大门,中有过厅,后有上房,两边是东西厢房。这也是苏羊寨中常见的民宅格局,但与众不同的是,在这家宅子临街的外墙房檐下,有专门用青砖隔成的格子挂匾。据介绍,这面墙上起码挂有三块匾,由此可见刘家当时的辉煌。从东南面的大门进入院内,在临街和上房的过厅中间,还有一个土筑的影壁墙,上面覆盖青瓦,中间设有佛龛,供奉土地爷。西厢房中有一口古井,据如今的住户说,古井有30多米深,井水纯净、甘甜,只是近几年修了新井,便不再使用了。
苏羊寨中的房舍虽不十分整齐,但分布有规律,大多坐北朝南,符合豫西地区的民间建筑风格。小巷大多较窄,最多能容下三个人并排通过。房舍也以四合院为主,前面的房舍大多为东偏门,门两边的砖砌墙体上雕有花纹,门楣上有木雕的装饰,很古朴,风格也基本一致。很多房屋的两边山墙为料姜山墙,就是把山墙用青砖分成很多小格,每个小格子都用料姜石填满,起着透气和防雨飘的作用,看起来也很美观。院子的土墙上生满了绿苔,沿街的院墙长着伸向天空的仙人掌,古朴而又顽强的生机使时光变得悠远柔软了起来,那一扇扇暗淡锈蚀的木板院门,是不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的沧桑岁月?那一面面低矮错落的黄土墙背后,隐藏了多少平凡而又离奇的农家故事?记忆深处一些难以言说的欢乐和疼痛,就像一把刀子从心上划过。在苏羊寨里行走,你仿佛时时能感觉到岁月附在你的耳边说着什么,仔细听的时候又没有一点儿声息……
从残留的北寨墙挖开的北门出了古寨,能看到被风雨侵蚀得高低不一的老寨墙依然倔强地站着,寨墙顶端已经绿树成荫,而墙两边野草摇曳,乱花生香。在北寨墙外一条覆着白色野花的土堰上,轻易就瞥见了红陶、黑陶残片,有一块红陶片上还清晰地画着黑色鱼纹,和几十公里外的仰韶遗址出土的一模一样。
这是祖先留下的信件,有洛河水的涛声和泥土的气息,有先辈们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更有他们的智慧和悲欢。村民们说,耕地时会经常捡到石斧、石刀等,一点儿也不稀罕。
老人们说,苏羊寨红火的时候,每条街口都设有一座小庙,正对街道,供的都是街道的守护神,比如关爷庙、山神庙、火神庙、菩萨庙、奶奶庙,还有“四戏楼”“八祠堂”,有一些古时的地名现在还叫着呢,寨首府、东车院、大南街、小北门、铺门外、后街、马家胡同等都是,以前苏羊寨比宜阳县府一点也不差!现在不行了,人都越来越少了,祠堂、庙也没人去上供了。
苏羊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苏羊村民的勤劳坚韧,使苏羊寨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如今,这种繁荣和兴旺依然保存在苏羊人的记忆深处,尽管它已经和这古寨一样变得斑驳陆离,不堪岁月消磨了。
离开苏羊古寨,离开这个也曾叫做向阳寨、云中坞的地方,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好在带回了那块画着黑色鱼纹的红陶片,它将在书房的案头静默着,使我能时时抚摸到数千年前岁月的斑斓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