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耀,1956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大连核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和2013年核雕作品《核舟记》《上河图》荣获两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5年10月第六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被评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称号。
【本期人物 】韩志耀
桃核微雕技艺是一项源于西汉时代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桃”与“逃”谐音,加之核雕小巧玲珑,在民间具有禳灾避邪、吉祥如意的寓意,民间艺人便喜爱以桃核为原料制作各种工艺品。
大连作为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文化传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2014年11月,“大连核雕”被列入了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大连地区又一个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而“大连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是当今中国核雕界的领军人物,他把大连核雕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此前,韩志耀的核雕作品获得了中国文联授予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采访“大连核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韩志耀(右一)
韩志耀,1956年生于大连,受家庭熏陶,从小爱好广泛,从六岁起就开始学刻核雕。在外祖父王兆传、母亲王春兰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对核雕更是情有独钟。母亲和外祖父雕桃核时,韩志耀就跟着看,看多了就捡个桃核学着刻。拿来一个桃核,洗洗蹭蹭磨磨,锯拉刀刻锉锉,做一些小动物小花篮、小船等小玩意儿,在童年小伙伴们的眼里,他俨然是一个能工巧匠,这让他产生了成就感和荣耀感。
小时候韩志耀曾听外祖父说过,核雕原来是很高深的手艺,历史上的核雕曾是风雅之物,备受文人墨客和风流雅士喜爱。可传到外祖父那一辈时,由于战乱、迁徙、市场、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绝招和精湛的技艺已经渐渐失传了,到后来只能雕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作品。核雕属于民间艺术中的杂项,也属于雕刻艺术中难度较大的一种,所以干这一行的人不多,能雕刻出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核雕作品的价格低则不够支付工钱,价格高又没人买,岁数大的眼睛不行做不了了,岁数小的又因为看不到前途不屑去做,基于这种情况,有些家传的后辈们做不下去了,有很多高难的手艺也就慢慢失传了。
韩志耀曾经想过一辈子专门搞核雕创作,但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想要专门以核雕为生恐怕要捉襟见肘,因此,核雕对于他,只能是业余爱好。那时,他常常雕刻一些小物件独自欣赏或者送给亲朋好友。
20世纪70年代,韩志耀开始用核雕讲述童话故事,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搂草筐里的顽童,从精致的镂空摆件再到历代文化名人,他的核雕作品中综合了很多工艺,辅之以艺术化和想象力的处理和加工。大连的桃核一到收获季节几乎遍地皆是,看到好的桃核,韩志耀总是爱不释手,总想做点什么。韩志耀少年时期培养了雕桃核的兴趣,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搜集可以雕刻的桃核,凡是看到可雕之材,总是翻来覆去地琢磨如何因材施刻。这种对原料的渴望以及韩志耀的个人爱好,使得他一直将核雕事业延续至今,50多年来从未停手,孜孜不倦地在核桃上进行加工创作,创作出了一些在国内业界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韩志耀渴望在雕刻技艺上取得突破和创新。为了练习雕工,他先后干了八年钳工,又系统地练习了石雕、木雕等雕刻手法,以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又系统研究了在桃核上的各种造型、各种题材,把传统文化融入桃核微雕创作中去,形成独特的“韩式古韵”。由于长时间的雕刻,韩志耀的右手食指关节已经粗大变形,他说,这是爱上这门手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2000年,韩志耀带着自己的核雕作品到沈阳参展,一位教授问他能不能把《核舟记》中所讲的内容重现出来。“我当时都没读过《核舟记》。但韩志耀是个不肯服输的人,根据明代大学士魏学洢对王叔远《核舟记》的描绘,韩志耀开始到服装研究所、图书馆、新华书店查找资料,研究明代船舶、服装、家具、茶壶等实物的造型,边查边刻。“总共用了半年时间,前前后后刻废了九个。”到第十个终于成功地还原了《核舟记》中的全部细节,攻克了历代核雕名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课题。
大连市西岗区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距离韩志耀的家不足300米,大厅一楼左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展厅,专门用来展示韩志耀的微雕作品。走进展厅,第一眼便是被珍存在玻璃钟罩中的《核舟记》。
这枚核舟头尾长约三厘米,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两侧开有活动的小窗,左右各四扇。打开小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就会看到右面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另一边刻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头中间坐着苏东坡,佛印在右、黄鲁在左。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浆,浆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船上五个人物,形态生动、衣褶清晰,佛印左臂上挂着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核舟记》记载:“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件鬼斧神工的核雕作品,终结了《核舟记》“只观其文道神奇,未见实物数百年”的历史,2001年获得“山花奖”的盛誉,韩志耀也因此获得“核雕韩”的美名。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横贯于厅中的“核舟”阵列。这是韩志耀在取得《核舟记》的殊荣之后,继续突破自我,创作出的组合微雕《核舟大观》。100个桃核每一个都“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组合出“华夏盛世、百舸争流”的磅礴气势。2010年,他带着这件作品走进上海“世博会”,技惊四座,使中国传统的核雕艺术大展异彩。
一个核桃,一把刻刀,便是“核雕韩”微雕世界的全部。韩志耀专心于创作,几年来先后有多个作品问世,在一个个小桃核里雕出大乾坤。与此同时,纷至沓来的荣誉也不断垂青于这位勤奋的老艺术家。2013年核雕组合《上河图》再获“山花奖”。2014年11月,桃核微雕被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确定了“核雕韩”一代宗师的领军地位。
“每门艺术追求到最后,都不再是华丽的雕琢,而是逐渐揣摩出来的对艺术和生活的感悟。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优秀的技艺,更要留下在艺术追求过程中,领悟到、延伸出的对人生的感悟和处世哲学”。这是韩志耀在某次采访的时候动情所言。
寥寥几刀,一个小桃核上,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出一只啃草的小羊、长耳的白兔,或是一个“再难也要活”的人脸特写……“随物赋形,相由心生”,是他的雕刻理念。在他精心雕制的“普渡众生”的罗汉手串上,七个不同层次求“普渡”的罗汉形象,看起来个个都有点像他本人,韩志耀风趣地说,这便是“相由心生”
这些罗汉,外加中国传统的生肖元素,以完整的构图理念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佛学和禅宗的深邃。他以匠心独运的雕工,通过抽象化构图,在一个个小桃核上,呈现出“当谢天地包容我”“我能现形自有理”“遮挡只为无用处”“心有所感太虚应”这样的哲学意境;以出神入化的雕刻作品,再现了“求人何必求形式”“润物细无声,悠然见婉约”这样的人生真谛。
韩志耀的作品大都以传统美术为理念,以方寸桃核为原料,全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流传广泛。韩志耀仍未满足,他还一直往前走,且越走越远,精益求精。接近古稀之年的韩志耀每日刀耕不辍,“四大名著”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数以千计的核雕作品源源不断应运而生...... 谈到未来,韩志耀有两大愿望:一是举办“大连核雕”个人展览,二是成立“大连核雕”个人展馆。这对于常人来说或许遥不可及,但是对于韩志耀来讲,历史使命或许必将得以实现!
(※部分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