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
成语五彩缤纷、五色斑斓,泛指多种颜色,并不限于具体的五种颜色。
彩瓷也是如此,有一种著名的彩瓷叫五彩,它也不限定于五种颜色。
在彩瓷中,五彩这个品种出现的最早,对其他的彩瓷影响深远。
彩瓷分为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
这个分类不是古人在生产彩瓷时就开始,而是慢慢的形成的。
例如斗彩在明代没人称它“斗彩”,直到清代前期都称之为“五彩”。后来才与五彩区分开,另外命名为斗彩。
名词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停的分类,逐渐具体,加上前缀。
例如中国古代的“床”一开始出现是兼有坐和卧两个功能,逐渐演化后,就剩下卧的功能了,出现了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
瓷器中有一类彩瓷叫素三彩。素三彩一般是指绿、黄、褐这三种比较朴素的颜色,不强调热烈。
素三彩也不仅限于这三种颜色,还有其他颜色,有时会加一点红。(俗语三彩加红,价值连城。)“素三彩加红”品种非常罕见。
五彩源于早期的彩瓷。唐代的长沙窑开彩瓷之先河,宋代的宋叫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它们都不构成中国彩瓷的主流,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够大。
真正对瓷器产生巨大影响的彩瓷,从明清开始。实际上,元代后期彩瓷就开始形成了,因为青花瓷就可以列为彩瓷。
五彩与青花同时期诞生,但五彩没有青花有名气,因为青花兼具诸多优势。
首先,青花是釉下彩,一次成型。画完图案之后,罩上釉一烧,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成本比较低。
彩瓷跟青花比较起来,有一个劣势,就是要二次入窑,先烧好一个素器,出窑以后,晾凉了,再画上彩色图案,第二次入窑烧,成本比较高。
彩瓷要求第二次入窑的烧结温度一定不能高于第一次,否则会烧成废品。
元末明初时,彩瓷被文人认为是一件俗气的事情。
例如,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这是明初学者曹昭对瓷器的判断,他的判断会影响到一个阶层。这个时期的文人审美停留在宋代以来以朴素为美的基础上,不喜欢青花和五彩的热闹。
但青花和五彩比较,五彩更为热烈,也就更俗。
清代以后,彩瓷逐渐细分,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分类明确。
元代五彩
五彩是元代后期创烧的,它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例如景泰蓝就对五彩的诞生产生过影响。
元代后期,由于元人从西域带回大量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彩的其中一类显然受“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影响。
最初的五彩有两类。
第一类五彩跟后来的五彩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例如现藏日本的五彩玉壶春瓶。
另一类五彩叫沥粉堆花、加彩贴金。
明代五彩
进入明代以后,像曹昭这样的文人对五彩不感兴趣,认为它俗气,所以明初五彩没有很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去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宣德五彩。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发现宣德时期的五彩。
这个宣德青花五彩碗,它的口沿上写了一圈藏文,翻译成汉文:“昼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昼夜吉祥,三宝吉祥。”
明代中叶,成化斗彩在当时被称为五彩。(斗彩这个名词是清代晚期才出现)
成化五彩(斗彩)在这个时期发生风格突变,这个突变使它与五彩剥离。
当时老百姓的感觉区分:五彩热烈,斗彩柔和。
从技术层面和专业层面上区分:五彩是平涂的(就是直接用彩涂上去),斗彩是勾勒的。(勾勒:用青花画一个边,再把彩轻轻填进去)
明中期以后,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非常少见,不怎么生产。
当时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以斗彩为主。(因为青花从成本上控制整个市场,比较便宜,五彩生产起来比较贵。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便宜最能够占据市场的上风。)
嘉靖、万历以后,五彩瓷骤然增加,主要原因是商业发展迅速、市场繁荣。
隆庆开关后,中国尤其江南社会的商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青花五彩
明朝的五彩叫“青花五彩”,此时,五彩的蓝色要用青花来表现,所以它还离不开青花。
青花是烧之前就要画上去,第一次烧后 再画上剩下的彩色,第二次烧。
有一种带有抽象图案的青花作品,一般是青花五彩的半成品,当时没来得及补上彩,二次入窑,就流入民间。
后挂彩:历史上有人碰到这种东西,会偷偷藏起来,到景德镇进行二度加工,把剩下的彩全部补回来,这种称为“后挂彩”。就是指间隔几年以后,再二次挂彩,有作伪的嫌疑。
清末民初时,后挂彩盛行。因为当时五彩比青花贵,有商人钻空子,想办法把青花变成五彩。(有人甚至拿一个纯青花的罐子,往上添彩)
大明赤绘
晚明的五彩以红绿两色为主,色彩表达比较简单,不强调过多的彩。
这种红绿为主的浓重的五彩,表现意图一目了然。
这种大红大绿的五彩,后来变成一种流行。这种风格在日本被命名为“大明赤绘”,“赤”就是红色,以红为主。也有以绿为主,也可以叫大明赤绘。
明朝一共两百多年,只有万历时期的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占据半壁江山。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时社会奢靡之风充斥市井,整个社会崇尚奢靡,五彩比青花热烈,大红大绿显得富贵,媚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2.文化的审美是有趋势的。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瓷器的唐秘色瓷、宋瓷、元青花、明五彩。主要趋势是含蓄、委婉、通俗、直白。
含蓄的事物理解起来需要功力;直白的东西不需要功力,一看就明白。
听不懂唐诗的人可以听打油诗。唐诗含蓄,打油诗直白。
文化审美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由小众向大众发展,由玄妙向通俗发展,这都是艺术的规律。
例如早期的电影文学性比较强,现在的电影对文学性的重视降低,不向文学性发展,向技巧性和强烈视觉冲击发展,这是典型的媚俗化倾向。
浓而艳的颜色非常容易获得一般人的好感。一个小女孩儿对社会知之不深的时候,喜欢花裙子,这是一种直觉。
同样,瓷器如果不热闹,判断起来特别费力。
例如颜色单一的瓷器,一个黄色,一个绿色,判断的时候就需要想一下喜欢黄的,还是喜欢绿的。当颜色混在一起的时候,不用做出判断,就觉得都喜欢。
五彩利用人们心理的潜在要求,大部分人都会认同它的热烈。
五彩在明代晚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康熙五彩
明末清初是陶瓷的过渡期,这个时间彩瓷生产较少。
过渡期是国家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时候,所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点。
到了康熙时期,五彩的生产迅速达到顶峰,非常快。
中国彩瓷的珐琅彩、粉彩都是康熙一朝创烧的,但此时没有成为市场的重点。
五彩、珐琅彩、粉彩,加上斗彩,四大彩瓷在康熙朝云集,五彩缤纷。
五彩发明于元朝晚期,到明朝发扬光大。清初顺治有五彩,康熙时期迅速增多。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康熙时期生活富足,不计较五彩二次入窑的成本。
多一道程序,但也多了一层美丽,很容易受大众的喜欢。
与明五彩相比,康熙五彩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色彩变得非常丰富,不再局限于红绿两色,还有蓝、黄、紫、黑等等。
第二,康熙五彩用釉上蓝代替青花,这是一个技术革新。这样就可以第二次入窑的时候全部画上颜色再烧,降低成本。
清代早期的时候,五彩叫“青花五彩”,康熙中期是青花最为成熟的时期,五彩彻底摒弃青花,以釉上蓝色代替釉下蓝色。
第三,康熙时期画工生动细致,一改晚明只重色彩不重形貌的特征。
康熙很注重细节表现,不像明代瓷器“粗大明”。
例如花鸟纹,鸟羽画的毫发毕现。
第四,五彩的典型特征,色泽强烈,不犹豫,不暧昧。
康熙五彩在色泽上不强调过渡,红是红,绿是绿,不会由浅红到深红过渡,明确表现出创作意图。
由于康熙五彩的色调强烈,较之康熙晚期发明的粉彩,它被称为“硬彩”,粉彩被称为“软彩”。
由于粉彩后发明的,所以康熙五彩也被称为“古彩”。
所谓“硬彩”就是颜色不犹豫,不暧昧。
“四妃十六子”
康熙朝流行“四妃十六子”题材。
满族对明朝的战争非常惨烈,他们六十万人口要拿下一个多亿人口的明朝。清军打到南方时,遇到南方汉族人的强烈抵抗,导致清军使用残酷手段。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屠城。
战争使国家人口锐减,所以一旦拿下江山,统治者就希望人口增加。
地位最高的皇帝,孩子也生的多。康熙有五十五个孩子,乾隆有二十七个。
(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康熙与雍正题材对比
雍正朝特别流行婴戏图。雍正时期社会生态环境与康熙不同,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所以,雍正的婴戏图画的比较祥和,小孩都处于一种欢乐的状态。
康熙的文人画非常多,雍正的仕女画非常多。
康熙画的五彩人物大多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至少也是历史故事里面的人物。例如《三国》《水浒》《西厢记》等。
雍正画的人物找不到原型。此时的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富裕阶层、优雅阶层,而不是画的具体的人。
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曲赋,像独占鳌头、东坡题诗、米芾拜石,这样的画面在瓷器中大量出现,表明对汉文化的尊重。
人物在画面上的比例也有变化。康熙五彩中人画的比较多,非常满,场面很大。雍正时期变成小景,人物关系变得非常单纯。
五彩落幕
五彩到了雍正以后迅速衰落,只有少量存在。
五彩在康熙这一朝就像上演的压轴大戏,然后迅速落幕。
首要原因是雍正审美的改变。雍正不喜欢父辈的审美,觉得过于热烈。雍正的生长环境跟康熙也不一样,康熙是有内忧外患,雍正这一朝基本上是内忧,就是吏治。
雍正本人的审美趣味非常高,他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已经45岁,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学、艺术的学习。
雍正写的一手好字,对所有艺术品的判断都高于其他皇帝。
皇帝审美的改变势必影响瓷器的流行。
其次,五彩的审美时间太久,百姓过于疲劳。
例如,康熙晚期的五彩十二月花神杯,就已经画得非常平和了。十二月花神杯是康熙瓷器中的珍品,十二个杯子,每个杯子上画一种花,每种花代表农历的一个月。依次是
正月水仙花、
二月玉兰花、
三月桃花、
四月牡丹花、
五月石榴花、
六月荷花、
七月兰花、
八月桂花、
九月菊花、
十月芙蓉花、
十一月月季花、
十二月梅花。
随着工艺的成熟,珐琅彩和粉彩占据了雍乾以后彩瓷的主要地位,导致五彩数量急剧下降,不构成瓷器的主要品种。
晚清五彩
康熙五彩的风格也是康熙瓷器整体风格的表现。康熙瓷器的胎硬,釉硬,造型硬,彩硬。
造型硬就是有大量直肩的作品,不做溜肩,用直线过渡,少有曲线意识。
雍正瓷器就是线条柔和,把直的地方尽量做圆滑,尽量用曲线过渡。
康熙的政治态度一贯是强硬的,不中庸。他的强硬态度表现在瓷器这个艺术品之中,政治与艺术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