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环境复杂、多变,而河流走水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为克服走水带来的浮漂走动、不稳定的发生,钓鱼人摸索出跑铅钓法,但跑铅是重铅沉底,稳定浮漂有余,灵敏性不足,因此又在跑铅钓法的基础上,延伸出双铅钓法。即使如此,双铅钓法在实践中依然问题多多,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对双铅钓法做进一步升级、改造呢?
与跑铅钓法不同,双铅钓法主线有两个铅坠,一个上铅坠、一个下铅坠,其中下铅坠紧靠8字环,钩饵沉底后,下铅坠同样着底,起到稳定浮漂的作用,避免随流水走动;上铅坠悬浮,调节浮漂的灵敏性。其中下铅坠两端的太空豆打开,上侧太空豆上移至距离铅坠5公分的位置,保证铅坠在主线自由滑行。鱼咬饵后,首先拉动主线在下铅坠滑行,带动上铅坠下行,浮漂开始动作,此时提竿常有鱼上钩。整个过程中,尽管灵敏度有所提高,但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许多细节问题。首先是钩饵着底,那么灵敏性依然有限,鱼咬饵后浮漂动作有延迟,绝大部分上钩的鱼是死口。其次钩饵着底,针对的往往是底层鱼,多是鲫鱼、鲤鱼等,甚至个别时候钩饵有被冲击的泥土覆盖的可能,活跃的鱼无法发现,减少中鱼的几率。因此如何在双铅钓法上再进行演变、升级值得思考的地方。
通常所说的双铅钓法,其实是主线双铅,即两个铅坠均在8字环的上方主线位置上,而作为主线双铅的升级版子线双铅:上铅坠位于主线上,下铅坠位于其中的一根子线上。
如果简单地按照子线双铅的定义,其实问题依然不少。比如两个子线,一根有铅坠,一个仅有钩饵,那么无论钩饵缓慢下沉,还是提竿上鱼,整个过程两个子线极易发生缠绕。另外两个钩饵依然着底,还是有无法兼顾其他水层的鱼,因此对子线双铅要进步改变或升级。准备一条长子线,对折之后,长子线比短子线长20-50公分。其中在长子线穿入两颗太空豆、一个铅坠,相当于主线铅坠的下铅坠。不过,下铅坠距离下钩大约5-10公分的距离,避免惊扰鱼群;而上铅坠位于8字环的上部,依然起调节浮漂灵敏性的作用。
当钩饵入水后,在下铅坠的牵引下,下钩饵率先就位着底;浮漂与下铅坠间的主线、子线等处于绷直状态,而此时的下钩着底,主攻底层鱼;上钩饵悬浮,偏攻离底水层鱼。相比双铅钓法,当鱼咬下钩饵死口依然是大概率,而当鱼咬上钩饵后,会拉动子线,从而牵引浮漂动作,此时上钩饵、子线、主线、浮漂组成的系统灵敏性显著提高,对于抓轻微细口有极大的提升,当然与静水中正常线组调钓还是有差距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双钩依然有缠绕的可能,可在8字环下方增添一枚分线器,扩大两根子线的距离。
除去应用在河流、湖泊走水的情况外,子线双铅还用其他用途,且效果明显,不过需要对线组做些改进。比如通常的子线双铅需要铅坠配合下钩饵,不过此时需要将下钩饵去掉,并将铅坠换成光滑的小铁坠,类似筏竿、海竿的底坠,具体如下。
首先是有酱层的水域。像农村的老鱼塘或者常年为清淤的河道,常用一层厚厚的淤泥,钩饵入水后,极容易陷入酱层,打窝后将周围鱼群聚集到窝点,鱼疯狂吞食窝料而发现不了饵料,这也是很多钓友常遇的情况,窝点鱼星泛滥,却不吃饵的原因之一。所以此时采用子线双铅,也能一种不错的办法,特别是在有做水的情况,不过下铅坠不宜过大,否则铅坠陷入酱层太深,提竿不便。
其次水底有暗草,且水草较短的情况。水底有暗草的水域,是鱼群常逗留、栖息的水域,但正因水底有暗草,用普遍线组钩饵极容易与水草枝茎发生缠绕。此时用子线双铅的改造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然水草短且稀疏的水域最适合用,可灵活调节钩饵的水深距离。
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铅钓法的基本构成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又在双铅钓法上所延伸出了子线双铅。不难看出,子线双铅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易缠绕,制作麻烦、繁琐;同时在走水水域稳定浮漂,又不失灵敏性有明显钓点优势。与其他钓法类似,每种钓法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钓鱼人能在不同水域能够巧妙、灵活的调整选择垂钓方法,相信会有不错的渔获。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