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石的历史文化
印章石,又称印石或图章石,是指用以雕印章及工艺品的雕刻石。印章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元明以前,人们多以金属、象牙、兽角、玉石为制印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质地较硬,只能由专门工匠刻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印章艺术的发展。元明时期浙江著名文人王冕、文彭以浙江青田一带出产的花乳石自刻印章,拉开了文人墨客耕石自篆的序幕,迎来了石质印章的时代。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印章石材日益丰富,有的以产地命名,也有的以质地、色彩纹理等命名,其种类已达百余种。其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内蒙古巴林石最为出名,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石”。近些年,一些新的印章石品种陆续被发现或报道,如浙江阳平石、小顺石、泰顺石、四川雅安绿、辽宁丹东绿、西安绿、广东广绿玉、广西东兴石、吉林长白石等,国外也有老挝石、越南石、印尼石等一些印章石的产出,这些石料的开采与应用不断地推进着我国印章石文化的蓬勃发展。2003年7月发布的国家标准《珠宝玉石鉴定》(GB/T 16553-2017)将印章石列入玉石类。
印章石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并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以四大名石最具代表性。
南宋时期,寿山石矿已开始规模性开采。寿山石雕造型独特,至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寿山石雕产业。从清朝到现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对寿山石雕情有独钟,视之为镇宅之宝。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田黄三链章为乾隆御宝,它不仅是一件乾隆皇帝亲身参与设计的作品,更代表着康乾盛世文化和艺术的高度。它还曾被溥仪贴身带出故宫,饱经战事却毫发无损,最后回到故宫博物院。
青田石作为雕刻材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00多年前,在浙江省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墓葬用的青田石雕小猪四只、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熏陶了青田石雕的技艺,到五代吴越时期,青田石已从简朴的实用品发展到了生动精细的宗教艺术品。明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图书(印章).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青田古属处州,此处所指的灯明石即灯光冻,为青田石之极品。元朝赵孟頫开始用青田灯光石作印,至明嘉靖年间,青田灯光冻石已广受追捧,石质印材已逐步代替金、玉、铜、牙等而占绝对优势。清光绪年间《青田县志》收录的韩锡胙《滑疑集》中就记载了:“子昂(赵孟頫)始取吾乡灯光石刻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巴林石有“草原瑰宝”之称,其发现和利用可追溯到800年前,大规模地开发相对较晚。自元朝建立之初便有文字记载,人们开始用巴林石制作生活用品,到清朝前后有小规模开采,手艺人开始制作工艺品,逐渐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巴林石文化”,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巴林石颜色艳丽,质地细,其精美的工艺品曾是历朝优选贡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其为“天赐之石”,清朝康熙皇帝对巴林王进贡的巴林石碗赞不绝口。由于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其内容更加丰富独特,深受文人墨客、艺术家、收藏家的青睐。
昌化石中的鸡血石最具特色,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玉石,发现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鸡血般的鲜红色彩和美玉般的细腻质地,以国宝之誉驰名中外。乾隆年间所修《浙江通志》曾记载:“昌化县产图章石,红点若朱砂,亦有青紫如玳瑁,良可爱玩,近则罕得矣。乾隆皇帝就有一方刻着“乾隆至宝”的鸡血石印章。在清代官吏服饰中,鸡血石红曾代替珊瑚红成为顶花品饰中的最高荣勋,可见清代社会上层人物对昌化鸡血石的重视程度。现如今,鸡血石经常作为国家级礼品用于文化交流,周恩来总理曾将昌化鸡血石方章以国礼馈赠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访华时,我国也选用了刻有“罗纳德里根”字样的昌化鸡血石印章相馈赠。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