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寿山石的一、二级拍卖市场出现了不少从台湾、香港乃至海外各地回流至中国大陆的寿山石作品。这些寿山石雕作品也集结成了一股名为“回流”的风潮。
一听到“回流”,好似便象征着高规格与稀缺性。这样一个在收藏圈内充满吸引力的招牌,其形成原因并不单一。
想要追根溯源,还得从回流之前开始说起。
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寿山石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荡和机遇。
当时田黄、杜陵、善伯、旗降石等石种均扩大开采,销声匿迹的芙蓉石重见天日,更有神秘的荔枝洞石首度面世......
寿山石数量上涨与品质拔高是刺激着寿山石的价格逐渐开始向上一个级别攀升,甚至是飙升的首因。
在那样一个黄金时代,来自世界各地到寿山“淘石”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最热情的当属台湾人,在很多老一辈的印象中,他们甚至常以“包店”形式购货。
当时台湾因经济发展而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腾飞引发了台湾的收藏热。一衣带水的同胞们同样沉迷于深厚底蕴的金石文化。
要知道当年与国民党军界官员随同撤退的文人墨客,就特意带走了那套著名的乾隆帝的田黄石《鸳锦云章》印。
对于收藏,他们当时所具有的眼光也远远领先于当时的福州人。在这些商人的往来之中,寿山石的价格也在不断水涨船高。
据说当时台湾人都提着装满现金的皮箱来购入石头。他们大肆收购着当时还未变作天价的田黄、荔枝、芙蓉精品。
他们之所以出手阔绰,是因为发现当时寿山石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背离。无利不起早,这才是商人们的根本朝向。
2000年后,随着内地市场的崛起,大量印石原料开始从台湾以及各个地方释出回流。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经济发展的地位也发生了倒转,同时,寿山石原产地也开始出现了矿产告绝的问题。
这时,当时为人所收购的一大批后来市面上已很难再找到的旧工与上等原料,就成为了竞相追逐的对象。
再回到更早之前,从晚清后,中国的大量艺术珍品在极度动乱的历史背景下颠沛流离。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走高,这些海外旧藏文物以各种渠道纷纷重回我们的怀抱。
这些在海外旧家秘藏多年的艺术品也成为了国内拍场的瞩目热点。回流拍品已逐渐成为拍场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而且经过著名藏家和著名收藏家族收藏过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能为作品加持升值。这也是人们热衷回流的原因之一。
在回流专场上“捡漏”,常常需要有极毒辣的眼光,而一旦得手,乐趣也是成倍的。
在回流拍场上,总是可以见到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仿佛一段凝结不易的好时光,依旧是那么令人心动。
直到当下,回流拍品依旧属于难得的“金字招牌”。即使在冷市中,也会时不时地作为某股刺激性的力量出现,给人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