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梗赏析网

上博疫后首展:供石画石中的文人心迹

04-28

上博疫后首展:供石画石中的文人心迹

作为国内博物馆为数不多的聚焦传统赏石实物为主题的展览,上海博物馆的“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今天开幕,展出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赠上海博物馆的70余件供石。此外,上博还从原有收藏中挑选出清代高凤翰铭“小方壶”石及陈洪绶、蓝瑛、恽寿平、吴湖帆等历代名家的画石真迹共展。

展览分为“慕古追邈——追寻古石之路”“采瑰第品——供石的识别与欣赏”“模形范质——有趣的类石清供”三个单元,在介绍中国传统文房供石文化的同时,藏家的玩石心路亦得以呈现。据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这是疫情爆发后上博开幕的首个展览。据悉,因受疫情影响,本次展览较原定计划略有延迟,但仍赶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前得以与观众见面。

展览现场

明 陈洪绶 石下倚人图册(左) 清 恽寿平 芝房石丈图册(右)

父女两代供石收藏家先后捐赠珍藏

胡可敏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82年旅居美国。父亲胡兆康曾是沪上知名的古董、供石收藏家,1994年将珍藏的76件供石捐赠给上海南翔古猗园。胡可敏受父亲影响,开始供石的收藏与研究,其本人在国际和国内观赏石收藏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胡可敏说,父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她,晚年,他想让赏石者有一观石之处,将毕生收藏的供石捐出来了。

青州归石 青州石

据上海博物馆介绍,2018年初,胡可敏女士正式向上海博物馆提出了捐赠所藏古代供石的意愿。馆方从胡可敏女士有捐赠意向的藏品中,精心挑选了六十件(套)(实际数量为78件,均于此次展出),不仅有灵璧、太湖、昆、英等经典石种,也包括多种地方石种和陶、铜、玉、木等其他材质的类石清供,均有原配或旧配座架,一些供石上还有前人题刻,极富观赏和收藏价值。经过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这批珍贵的供石藏品从胡可敏女士美国波士顿城郊的家中运抵上海博物馆。

“襄阳无语”铭砚山 英石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多媒体投影,将观众带入中国传统园林情景,有一种动静相宜的呼应。因当前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展览没有举行常规的开幕仪式。远在美国的捐赠者胡可敏女士及其家属亦无法亲莅现场,只能通过手写书信致意,字里行间体现了上海博物馆与藏品捐赠者之间的宝贵情谊。她在信中写到:“‘高斋隽友’是中国主要博物馆第一次举办的传统文房供石为主题的展览。我很为这批供石高兴。这些被历代文人视为‘隽友’或‘亦师亦友’,传承了几代人的供石将在上博展示给上海观众。”

祥云石 昆石

别有洞天 灵璧石

“我了解中国目前存世的古石并不多,所以一直想把这些古石留在中国。”虽未能亲临开幕现场,胡可敏在其所撰的《藏石纪事》中提及捐赠初衷,“2007年我收藏了一方据传为汉代之物的’昆明石’。虽然石上并无铭记,但在收藏此石二百四十多年的淄川李氏家族之《李氏宗谱·世保录》上记载了历代名人雅士的题咏诗文,均言此石为汉武帝时,于长安附近挖昆明池所得,因有’宜男’之奇,遂为历代所宝。购得此石后,我一直在为此石头寻找永久藏处。最终在上海市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达成了连同这方’昆明石’一起共七十余件文房供石捐赠上海博物馆的协议。”

昆明石(一名“宜男石”)

据悉,胡可敏女士捐赠藏石时曾感慨:“中国这么多家博物馆,只有上海博物馆,一直在收藏和宣传文房供石!”其所指即上博收藏的一方清高凤翰铭“小方壶”供石。这件“小方壶”供石是由收藏家、原上海市老领导王一平于1998年,连同吴湖帆为供石所绘配画《宋坑小方壶石图轴》一同捐赠给上博的。“宋坑小方壶”出于东海水中,又称“崂山海底玉”,通体黝黑泛绿,造型有致,为高凤翰旧物,近代经钱镜塘、王一平递藏,石上和底座分别有高凤翰、吴湖帆题铭。”

清 高凤翰铭“小方壶”供石

吴湖帆为供石所绘配画《宋坑小方壶石图轴》

据王一平之子王时驷介绍,他的父亲当年就是在拒绝胡可敏求购“小方壶”供石之后将其捐赠给上博。此次展览,这一供石与胡可敏的捐赠又将殊途同归,共同呈现于上海博物馆的展厅。

四大名石与“瘦、皱、透、漏”相石四法

何为供石?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副主任施远表示,“供石”者,清供之石也,其名大约来自于苏轼诗文中的“石供”一语(如“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虽然并未明言“供石”,但“以石供”之石,自然就是“供石”了。《说文》说“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陈设,一个是“供给”。所以文人在书斋中陈设的石头,其所供养的对象自然是一颗文心。

卷浪石 博山文石

施远表示,目前公认文人赏石之开始成为风气是在唐代,从牛僧孺、李德裕、白居易的园林建设雅事和唐诗中大量咏石诗歌可以判断,当时文人关注的重点是园林石。

除了施远所说的咏石诗歌外,一些传世的绘画作品也可作为唐代赏石风气初现的直观证据,比如唐孙位《高逸图》中就画了高士隐居在山水之间,他的房前屋后都放着大型园林石;唐朝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中则描绘了当时南洋三国使节手捧奇珍异宝前来中土朝贡,其中就有手捧奇石者,可作为小型赏石出现的证据。

“到了宋代,赏石才真正侧身珍玩之列,得到文人士大夫普遍的追捧。爱石成癖的米芾留下了书法名迹《珊瑚帖》,其中夸赞自己收藏的珊瑚笔架,想来在爱石之人看珊瑚,就是在看特殊的石头”。施远说。

宋徽宗赵佶,苏轼、米芾等文人的参与对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宋徽宗曾劳师动众建艮岳,苏东坡写过《怪石供》,米芾拜石的典故至今流传甚广,其总结的相石四法——“瘦、皱、透、漏”更是被视为品评赏石优劣的标准。

谈及古石的鉴别与欣赏,胡可敏认为,关于中国古代供石的欣赏,这是一个学界、石界较少讨论的课题。因为存世的古石并不多。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识别古石:石表( 俗称“包浆”)、木座和铭文。《云林石谱》中列有116 种古石,我们现在能对上号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在鉴别古石时,会有误区。但古石中四大名石:灵璧石、英石、太湖石和昆石仍是收藏者最关注的古石。

“三峰伴月”研山 灵璧石

“飞峰探月”研山 灵璧石

御使峰 英石

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被誉为“天下第一石”;古代英石产于广东英德,存世古代英石较多,英石是“瘦”“皱”的典型;太湖石原指产于江苏太湖,被湖水冲蚀的灰色水石,是“瘦、皱、漏、透”的典范;昆石产于江苏昆山。此番她的捐赠就有不少是四大名石,比如“三峰伴月”、“飞峰探月”、“丝路山”等属于灵璧石,“静思”、“逸云峰”等属于英石,“白皱云”与“疏风漏月”等属于太湖石,“研山人”与“祥云石”等属于昆石。

白皱云 太湖石

疏风漏月 太湖石

“研山人”铭研山 昆石

琥珀

宠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