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一样的长耳朵,小猪一般的圆鼻子,袋鼠一样的强健后腿和皮卡丘似的可爱外形,它就是有着“沙漠米奇”之称的戈壁精灵——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
激萌的长耳跳鼠。
啮齿动物也有大长腿
跳鼠是哺乳纲啮齿目动物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群,它们通常栖居在地广人稀的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都是些喜欢夜间活动的小生灵,所以尽管它们在分布区域内数量不少,但却很少进入人类的视野,始终保持着一丝神秘气质。
跳鼠家族成员众多,跳鼠科(Dipodidae)下共有五趾跳鼠亚科、心颅跳鼠亚科、林跳鼠亚科、蹶鼠亚科等七亚科,世界范围内跳鼠有近五十种。它们生活在北美洲、欧亚大陆中部以及非洲北部的戈壁和草原之中,我国的西北部和中亚地区被认为是跳鼠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我国境内已发现的跳鼠至少有11种。
巨泡五趾跳鼠(Allactaga bullata):虽然我手短,但我腿长!
一只胖乎乎胖的俾[bǐ]路支心颅跳鼠(Salpingotulus michaelis)
跳鼠又名跳兔,在蒙古语中叫作“耶拉莽”,在哈萨克语中被称为“柯萨呀”,这些俗称无一例外都与它们善于跳跃的习性有关。
蒙古国发行的《野生动物系列》纪念币之长耳跳鼠
早在公元前1200多年,我国的古籍《尔雅》中就有关于跳鼠的记载:“兔前鼠后,趋则给,走则癫,谓之蜃兔”;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对跳鼠有了更详细的描写:“契丹北境有跳兔,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前腿短后腿长,外形似兔,走起路来直蹦跶,就是古人对跳鼠直观的印象。
跳鼠具有一系列适于荒漠生活的形态特征,它们眼睛较大,适合夜间活动;它们的背部通常为土黄色,这能与荒漠环境融为一体,腹部多为灰白色,可以有效反射地面的热辐射,从而利于散热;跳鼠们的前肢短小,指爪尖长,适于挖掘洞穴和捕食,后肢强健有力,于是能长时间的远距离跳跃。这一切都让它们在戈壁荒野这片“死亡之海”中生活的游刃有余。
长耳跳鼠(E.naso)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中发现,英文俗名Long-eared Jerboa,是长耳跳鼠属下唯一种,也是跳鼠家族里外形最奇葩的一个。长耳跳鼠的典型特征是那对小飞象似得大耳朵,它们的双耳相比于身体完全不成比例,几乎达到身长的一半,是耳朵占比最大的一种生物。这一特点的生物学意义显而易见,它们有利于在旷野中收集声浪和加强声波的共振,捕捉周围的风吹草动,毕竟生存的真谛首先是别被吃掉。
偷偷说什么呢?我可都听见了。
长耳跳鼠体长约80~90毫米,体重只有40克左右。它们的尾巴长达15~19厘米,几近身长的两倍,强健的尾端既能支撑地面增加弹跳力,也能在跳跃时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控制方向,尾巴末端生有长毛簇组成的尾穗,这可能是它们夜间识别同类的标志物。
长耳跳鼠的长尾巴,啊,可别长成逗猫棒的模样。
长耳跳鼠那袋鼠一样的细长后腿也十分显眼,虽然身形十分娇小,但它们却可以 轻松跃起一米多高,足后部生有发达的趾垫和一团刷状硬毛,看上去如同一双微型雪鞋,这可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踏地时可防止松软的地面凹陷。
长耳跳鼠的生活区域横跨我国西北地区,向北至蒙古境内,往西延伸至阿勒泰山脉,也可以算是我国及周边特有的一种跳鼠了。它们喜欢栖息在人烟稀少的荒漠之中,常现身于沙漠绿洲边缘的沙丘附近或有稀疏植被的沙地山谷里。
在沙漠中挖洞躲避。
它们主要以植物的嫩叶、根茎和种子为食,有时候也会捕食昆虫,同时也是蛇类、鸟类的猎物,作为荒漠生态中的一员,在食物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一环。干旱环境中,水分永远都是稀缺的,不过跳鼠们不需要额外的饮水,只依靠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就能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夜间捕食昆虫。
长耳跳鼠和其它跳鼠相似,白天藏身于洞穴之内,用小猪一样的吻部拱出洞内的细沙、掩盖住洞口,然后蜷缩洞内呼呼大睡。夜幕降临时,随着地表灼热的署气逐渐消散,长耳跳鼠们便相继出洞,在旷野中跳跃、寻觅,开始了充满活力的夜生活。
夜半不睡,起来嗨!
长耳跳鼠每年繁殖一次,它们的繁育周期较长,通常从每年的四月末持续到七月下旬,每胎产仔3~5只,幼鼠由母鼠独自抚养。七八月份幼鼠纷纷跟随母鼠出洞活动,进入了它们的育肥期,它们会大量进食在体内贮存大量脂肪。随着深秋气温的急剧降低,长耳跳鼠们的活动量也大大减少,它们开始纷纷钻入洞穴,开始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漫长冬眠,待到来年的三四月份,它们才会再次出洞。
别问了,冬眠五个月就是我吃胖的借口。
渐渐消失的矫健身影
如今这种可爱的生灵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长耳跳鼠栖息的环境十分偏远,并没有人能准确的知道它们的种群状况,但目前科学家经过评估,推测它们的数量在十年里下降了近80%。有学者将长耳跳鼠列为了当今最濒临灭绝的十种生物之一,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列为了濒危(EN)等级,不过到目前为止它虽然还未被列入我国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导致长耳跳鼠数量下降的因素很多,但几乎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全球气候转暖、荒漠日益干旱、植被大量减少以及非法矿藏的开采都对长耳跳鼠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长耳跳鼠们被迫离开了沙漠中部的故土,不得不到沙漠边缘寻觅食物,然而更大的威胁也在等待着它们。
被迫四处觅食的长耳跳鼠。
随着农业进入沙漠和非法采矿,越来越多的猫被人类带进了沙漠,夜间饥饿的猫会进入沙漠地带捕食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逃生技能在贪婪的猫面前似乎不堪一击,通常一只猫一个晚上就能捕食到20只长耳跳鼠。长耳跳鼠和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相似,发现之初人类感慨于它们的与众不同,而灭绝之时人类甚至都并未察觉,或许不久,它们也会像渡渡鸟一样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