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梗赏析网

50岁如何守残精,探寻中医养生之长寿秘诀

08-27

50岁如何守残精,探寻中医养生之长寿秘诀


我们身边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对医疗防治、护理、调养提出新要求。人老了之后,身体自我修复更新速度低于退化衰弱速度,各种疾病隐患逐步显现,健康进入“多事之秋”,逐步走下坡路。

身体在哪个年龄段开始明显不对劲?总体上说是50岁—70岁的关口。50岁是“知非之年”,60岁是“花甲之年”,70岁是“古稀之年”。


从50岁开始,衰老突然加剧,衰老是长寿的“拦路虎”,为了长寿,人们除了用食补、药补等养生手段,还注意向长寿的动物学习,典型代表是鹿、龟、鹤。

鹿在中华文化里是瑞兽,体态和动作符合国人审美,鹿的自然寿命约20—40年,超过古人平均寿命。中医认为,鹿的长寿是靠“血足”,鹿茸是补血养血的佳品。

龟是长寿的灵兽,一年不吃不喝仍能存活,寿命轻松突破50年,可达几百年以上,古人非常羡慕。中医认为龟的长寿是靠“气足”,生命力强大。


鹤是大名鼎鼎的仙兽,寿命比龟还要长,有“千年龟、万年鹤”的说法,。中医认为鹤的长寿是“精足”,即使困顿不堪,休息一会又能千里翱翔。

由鹿、龟、鹤三大神兽,延伸出精气血三个长寿的“铁三角”,构成传统中医应对衰老、延长寿命的“底色”,出现“精少则病、气弱则瘫、血虚则衰”等说法。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50岁守残精,60岁守残气,70岁守残血,流传了很多年,成为中医延年增寿的座右铭之一。

“残”是衰减和不足的意思,50岁、60岁、70岁是年龄段划分,而精、气、血则是长寿三宝。这是告诫我们,到了中老年之后,一定要守住、护好精气血,为长寿打下基础。


一、为什么50岁要守残精?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大类,来自于父母或水谷精微,以液态流动于脏腑,疏泄于肝,藏身于肾,主作用于生殖、发育、濡养、生化气血等用途,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到了50岁以后,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最先出现问题的通常是眼睛,视线模糊,看不清楚,有眩晕感等,另外还伴有腰酸背痛、血脂血压血糖异常等问题。

《黄帝内经》说,50岁肝气衰,肝叶始薄,目不明。这是肝血不足的反映,伴有眼花眼干,耳鸣咽干,口臭口苦等问题,在春秋季节更明显,提示要滋肝养气,护肾益精。


如何调理?可养肝补肾同步进行,选用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济川煎等,同时要注意改变肥腻的饮食习惯,清淡为主,戒烟限酒,不要熬夜。

二、为什么60岁要守残气?

气有四类:元宗营卫,促人体发育,主呼吸行气,循经络运行,防外邪入侵。既维持身体气机运转又构成人体屏障。

那么身体的“耗气大户”有哪些?多见于:心神——思虑过度,焦虑压力大;熬夜——耗伤元阴,过度透支;纵欲——腰肢酸软,急躁上火,等等。


到了60岁以后,《黄帝内经》说,60岁心气衰,苦悲忧,血气懈堕。那么,对心神的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就弱了,对禁用和血的气化就缓了,防御作用降低,要从养心护气入手,把气补足。

如何调理?可养气补气提气一并进行,选用八珍丸人参养荣丸扶阳汤等,而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操心和劳累,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三、为什么70岁要守残血?

血由营气和津液生成,与精同源,由气推动,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全身,发挥滋润全身的作用,而且是神志活动的基础。血的作用由5个脏腑体现:心主脉,肺辅助推动运行,脾统摄和化生,肝藏血和调节,肾为血之根。

一旦血不足、血失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健忘多梦、毛发干枯、神志恍惚、四肢厥冷、惊悸麻木,症状比较多,不可轻视。


到了70岁以后,《黄帝内经》说,脾气虚,发肤枯。毛发和皮肤是血流充足与否、血液濡养到位与否的直接体现,脾虚会使血的运化、造血、流转出现问题,容易出现“离经之血”,要及时健脾养脾。

如何调理?可用人参健脾丸归脾丸等调理,而且要注意拔除脾的湿气,多吃山药、茯苓、白术等健脾胃的食物,防生冷寒凉,配合适度运动,防止湿热困脾。

总之,50岁守残精,60岁守残气,70岁守残血,有一定道理,揭示了精、气、血之间的流转、起效和平衡等关系,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我们可巧用活用中药辅助调理,成为延年益寿助推,但用药需辨证和遵医嘱。

文玩天下

钩饵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