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梗赏析网

铜镜:解读工匠精神的钥匙

05-28

铜镜:解读工匠精神的钥匙

■五山镜(战国时期),摄于广东大观博物馆

■画纹带边饰“吾作明竟”铭重列式神人神兽镜 东汉,摄于广东大观博物馆

■螺钿明镜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海兽葡萄铜镜 唐代,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八乳瑞兽纹镜(汉代),摄于广东大观博物馆

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在日前发布的《广东省2022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中,“2022年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排名”尤为引人注目,广东大观博物馆以405件/套一级文物的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家非国有博物馆,是一家以青铜镜与纸币藏品为特色,同时囊括青铜器、陶器、瓷器、碑刻等多个文物门类的机构。

一部铜镜史,半部中华文明史。收藏周刊记者近日来到了广东大观博物馆,在有关铜镜主题的陈列展览“镜鉴之明:中国古代青铜镜展览”中,感受到了铜镜的千古之魅。当年著名古器物学家罗振玉的一句“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让现任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顿时开悟,从此以镜为伴。他感叹铜镜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足以让世人耗尽一生,为之倾注,并笑道,“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光喊口号不够,总得有人做,刚好我愿意。”这句“我愿意”的确比口号来得有力量,在他看来,铜镜是释读和传承工匠精神最好的典范。

“从铜镜能读出一部汉字书法发展的演变史”

收藏周刊:对于铜镜,我们应该如何欣赏?

丁方忠:我们看铜镜,不能只看到它可以“正衣冠,理仪容”的功能,更应该看到它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唐代魏征见唐太宗李世民,有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同时也开始赋予了铜镜具有一种“公平、开明、廉洁、正义、奉公”的文化属性,此后,在不少高堂之上便有了高挂“明镜高悬”牌匾的习惯。几千年来,用镜子的文化透视人性,这是深层的文化脉络。

铜镜能在方寸之间,把丰富的历史记载、神话故事浓缩在铜镜的背面,这里既有抽象的战国文化,也有汉代流畅的线条,更有唐代的抽象图案、工整的线描乃至写意艺术的特色。还保存了丰富的文字信息,甚至涵盖了各种书体,篆、隶、楷都有,甚至可以从铜镜就能读出一部汉字书法发展的演变史。

收藏周刊:如果从工艺的角度,又透射出怎样的文化价值?

丁方忠:早期要想用范铸法制作出细如发丝的刻工,光洁无瑕的镜面工艺,这里要经过多重的工艺才能做到,包括了制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等多重环节的工序,最后做出了能起到“全反射”效果的镜面,这体现的不是科技的先进和技术的高超,而是大国工匠的精神。我认为,铜镜在当时的制作,是释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最好范例。没有当时的工匠对极致工艺的追求,我们今天就无法看到如此精美的铜镜。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青铜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能足以独占鳌头,与西方雕塑并驾齐驱的伟大的艺术瑰宝。在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里,能看到外国人对待我们的青铜器的重视程度,足以说明青铜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弥足珍贵。

“不同贵族对铜镜的追求和要求都有不同”

收藏周刊:铜镜在青铜器领域里面,具有怎样的地位?

丁方忠:至关重要。可以理解为,铜镜的铸造承接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这里有先后的关系。春秋战国之后,产生了很多贵族,他们的出现为铜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随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推进,在铜镜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反映,不同贵族对铜镜的追求和要求都有了不同。

收藏周刊:铜镜甚至是当时的身份象征?

丁方忠:可以这么理解。

收藏周刊:铜镜的纹饰有没有形成等级区分的仪轨?

丁方忠:大体是有的,白居易曾在一首《百炼镜——辨皇王鉴也》就有言,“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汉代还有“尚方御镜”(“尚方”为古代制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宫署)。

博物馆应以美为首,把精品全面呈现出来

收藏周刊:是什么机缘让您如此坚定地做铜镜的系统收藏的?

丁方忠:几十年前的事,很难说得清,最开始玩收藏,我是以收钱币为主,后来偶然间买了两面铜镜,在当时,价格不菲,其间也听到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声音。于是,我就下决心看史料、做研究,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先生写的一句话,“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让我醍醐灌顶,顿时开悟。从此,我对铜镜着了迷。我越发感觉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铸造工艺、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一面。

收藏周刊:近日多个地方举办相当规模的铜镜展,您怎么看现在铜镜越来越备受关注的现象?

丁方忠:虽然近年来关注铜镜的博物馆或者机构都多了,相关的展览也有,但一些展览只是从历史的记录上陈列,而从艺术上梳理得很少。更严重的是,现在空心化的博物馆不少,缺乏藏品,还缺乏对藏品的研究,做展览藏品不够就用文案填充,还有一些则利用光影技术、3D效果,玩一些噱头,吸引眼球,实则并非做文化的传承。我认为作为博物馆,应该以美为首,把精品全面呈现出来,以美的文物和优秀的陈列布展,让观众的审美、眼界得以提升。我们做铜镜展,也应该如此。

收藏周刊:您收藏了这么多的铜镜,为何愿意把它们一一备案(备案同时意味着不能交易)并建立博物馆把它们陈列出来。

丁方忠:我赚再多的钱,社会可能也不会记得我。但我建立了两家博物馆,留给社会,为文化做了贡献,日后的历史,也许也能留下我的名字。文化工作光靠国家做,是不够的,民间力量也很重要,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光喊口号不够,总得有人做,刚好我愿意。

人物介绍

丁方忠

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纸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泰国斗鱼可以和斑马鱼养吗

木雕工艺品图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