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梗赏析网

自然博物馆里的活化石珍宝:鹦鹉螺科普之旅

08-18

自然博物馆里的活化石珍宝:鹦鹉螺科普之旅

鹦鹉螺

神奇的活化石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

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

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01

名字由来


鹦鹉螺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壳光滑,卷曲。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向壳外,生物体由此控制浮力。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鹦鹉螺

鹦鹉螺的头部、足部都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的前方,所以是头足类的一种。头部的构造也同乌贼十分相近,口的周围和头的前缘两侧生有许多触手,但触手上面没有乌贼所具有的吸盘。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

02

行为特点

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六百米深,气体的量必须能够调控,使鹦鹉螺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经人工驯化后可在白天喂食,吃食冷冻的鱼肉、鱿鱼及虾等。在暴风雨过后的夜里,鹦鹉螺会成群结队的飘浮在海面上,被水手们称为“优雅的漂浮者”。

鹦鹉螺

03

栖息环境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

04

生存现状

鹦鹉螺现存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两千五百种。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止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鹦鹉螺

贵港市自然博物馆,位于港北区迎宾大道贵港园博园内。馆内藏品以硅化木、阴沉木、贝类化石标本和工艺品为主。馆内设置了石头树—硅化木展、东方神木—阴沉木展、贝类之王—砗磲展等展厅和互动体验区。

开放时间

每日上午9:00—12:00 下午:14:30—17:00

周一、周二闭馆(节假日、其他重要活动等特殊情况将在微信公众号提前公告)

博物馆咨询电话:0775-4591229


内容来源 ▍贵港市自然博物馆

编 辑 ▍杨喆

编辑出品 ▍贵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贵港日报社

宠物用品公司招聘

琥珀蜜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