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牙角编织--千年宫廷技艺再现
一只只粗糙坚硬的牛角,经过民间工艺达人程世平师傅的手,变成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竹丝”,再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2010年,程世平的“牛角席制作技艺”成功列入衢江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程世平被评为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牛角编织技艺在程世平父子的努力下,重放光彩。
据史书记载,牛角席的工艺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是用象牙制作的,自有制作以来只有帝王或少数达官显贵才能拥有,而后这一技艺到清朝时逐渐失传了。程世平祖上为徽商,四处经商时记录下有关象牙席制作工艺的细节。1970年程世平作为知青下放到全旺镇,他父亲将其作为一门挣饭吃的手艺传授给他。由于象牙已禁用,他尝试了羊角等动物的角骨后,最终“锁定”了水牛角。经过多次实践后,按照象牙席的制作工艺采用牛角进行研发,成功编织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牛角席,从而使牙角编织工艺得以再现。
要把坚硬的牛角做成如此薄软的牛角席,中间有8道工序:选料取材,配药软化,抽丝拉片,刮片修边,粘接晾晒,打磨抛光,编织成席,包边修饰。而其中最难的要数刮片修边,由于牛角料是有纹理的,且纹理顺着牛角有一定弯度,只有顺着牛角纹理的走向,把牛角劈成篾片状才不易折断,这种加工方法非常费时费料。
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张长两米宽一米零八的牛角席。这件作品耗时约一千个工时才完成。历经选材开料、浸泡软化、抽丝拉片、刮片修边、粘接凉晒、打磨抛光、编织成席、滚边修饰等工序。将席子平铺开来,色泽深棕,手触却细腻如丝,冰凉沁人,把它举起正对着窗外的阳光时,深棕色又变成如玉般的半透明色。这张席子足足用了600个牛角,编织一张这样的牛角席,程世平和他的儿子程纬琦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
在程世平的钻研下,牛角不仅能编织席子,剩下的牛角片还能编织成精致玲珑的鸟笼、栩栩如生的蚂蚱、圆润的宫扇等小型的手工艺品。
“由于牛角席的制作工艺工序多、加工时间长,成本太高,商业化不太可能,古代也只用于宫廷,一般民力根本无力承受,现在即使有人购买,主要还是用于收藏。我最大的希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现在,程世平的儿子程纬琦已掌握了这门技艺,父子俩决定一起将这门被遗忘多年的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